您现在的位置是:动态速递网 > 旅游

蒋奇明啊蒋奇明,你演那么好不可惜吗

动态速递网2025-04-05 07:21:37【旅游】52人已围观

简介

“进狱”系专业户蒋奇明,终于当上主角了——导演张荣吉(《模仿犯》)。主演王景春、蒋奇明、杨采钰、吴晓亮、黄澄澄。中青两代演技咖。加上内娱影视最容易出精品的元素:90年代至千禧,悬案,北方,黑色电影式的环境,蛇蝎美人……是不是摩拳擦掌了

“进狱”系专业户蒋奇明,终于当上主角了——导演张荣吉(《模仿犯》)。主演王景春、蒋奇明、杨采钰、吴晓亮、黄澄澄。中青两代演技咖。加上内娱影视最容易出精品的元素:90年代至千禧,悬案,北方,黑色电影式的环境,蛇蝎美人……是不是摩拳擦掌了?别急。今天就来聊聊——风中的火焰从牌面上来看,这的确是一部有着足够资格让人期待的开年大剧。硬件方面非常优秀。比如,真实感。剧集拍摄地是宁夏的石嘴山市,也是国产影视很少涉及的贺兰山地段。镜头随着警车出勤去矿区查案,路过陡峭的光秃秃的山壁,一个镜头拉远,俯瞰拥有血一样黑沉沉湖泊的黑水城。西北的广漠与尘土气息立刻就出来了。而在道具上也不塑料。一个细节。90年代西北小镇的警察没有更好的交通工具,看见了小偷就用绳子绑着双手,让他们跟着自行车后座跑回警局。美术组该加鸡腿。更让人不得不佩服,甚至可以拿出来大夸特夸的是演员。比如王景春。他饰演的警官老褚,那种好不容易找到关键证据,又想起这一路艰难时哭笑不得的眼神。或者蒋奇明。当他被喜欢的人冤枉时,红着眼流泪的表情。都让人大呼过瘾。而这其中最让人意外的则是黄澄澄。他饰演的是一个干了不少违法乱纪的事儿发家的建筑大老板雷富贵,当他发现自己的未婚妻被杀时,作为一个经历过风波的人,他没有哭天抢地。而是抽离。因为他还没有完全接受对方的死。反而是后来,在提到未婚妻遇害时来到老宅的原因,是为了移走雷最喜欢的盆栽,这个充满了爱意的细节时。被突如其来的情感冲击崩溃、语无伦次,演绎出了一种悲伤堵住喉咙般的疼痛感。属实是用自己准确的演技,给观众们排除了杀人嫌疑。但问题是。在硬件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剧集的豆瓣评分却只有6.7。出了什么问题?在短评里,Sir看到很多人会提到一部剧——《漫长的季节》。没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风中的火焰》其实就是《漫长的季节》的西北暗黑版。也是低配版。一样悬而未决的凶杀案,一样十年都不放弃追凶的影帝,一样喜欢艺术、神秘兮兮又与小镇格格不入的年轻女孩,以及一样被警察盯上的“纯爱战神”蒋奇明。这都很难不让人往《漫长的季节》上面去想。而更重要的是——就连结构,它也和《漫长的季节》一样,采用了1994年案发与2004年破案的双时空叙事。94年,刘白(蒋奇明 饰)高中毕业,他和好友雷富贵、梅苇(杨采钰 饰)碰巧目睹了自己父亲刘波(董向荣 饰)的疑似抢劫杀人现场。工厂的会计死于车内,父亲拿走了他们的一大笔钱,并且烧了车。三个孩子和刘波狭路相逢,扭打中,梅苇开枪打死了刘波,他们把他埋在了野坟中。而三个年轻人原本光明的未来,也因为这天晚上的秘密步入深渊。04年,警察局的门口, 出现了和十年前作案方式几乎一致的焦尸……谁干的?看着似乎还是挺有悬疑点的。但问题是。大部分的观众对这样的悬疑,只有一个感受——慢。是节奏的问题吗?未必。事实上《漫长的季节》也“慢”,它并没有在悬疑的情节上有太多的着墨,反而更多的是拍一种人物的日常状态,为什么观众不会觉得节奏有问题?其实是《风中》的有效信息太少。一个对比。《风中》里的老褚姐姐,退休老师,和老褚一起固守在这座即将搬迁的矿镇中。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一个对着窗外念《狂人日记》的老教师,一个极度抽象的形象,活得像一个比喻。以至于看到最后,都让人无法理解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而《漫长》呢?或许可以对标的是罗美素这个角色。作为王响线的B故事,她有自己的性格,与王响相处时打打闹闹的细节。一个心脏支架的报销迟迟下不来,就能让观众了解东北厂区当时的境况危急与流程繁琐。时代的变化与土地的依恋,就是这样一砖一瓦搭起来。就像辛爽说的:“生活本身其实是最大的悬疑”,“你没有东西可看才叫沉闷,你有东西可看的时候那个就叫沉浸”。我们之所以觉得剧集缓慢,其实并不是剧集没有交代信息,更多的是因为信息无法融入故事,融入人物。你并不关心人物的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于是再多的信息,也都变成了无效信息。主创会不知道这些吗?或许知道。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种极为错误的补救措施——增加反转。《风中》的反转异常的多,也异常生硬。就拿最后那个大反转来说。(以下有关键情节剧透)原来,一直被三人默认杀死的刘波,开枪受伤之后,竟然醒了,自己从坟地里爬了出来,流浪十年之后又回到了自己家中。可既然如此,你前面十几集的悬疑,又到底悬疑个啥呢?而更重要的是。当反转增多,随之而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角色是否能站得住脚。要知道,只有人物转变可信,反转才可信。可剧集在这方面的努力,几乎为零。比如主角刘白。在主线中,刘白一直以活在旧日青春中、拥有高道德甚至带点“恋爱脑圣母”形象示人,却在临近结尾时算计梅苇、给亲生父亲喂药导致他发疯。中间的转变过程几乎都是空缺的。牢狱的十年发生了什么,他具体怎么和痛殴过的受害者家属合作?这些重要的信息全都像他的名字一样,“留白”中。甚至直到最后四集,才透露刘白早在10年前就“黑”过了,他身上背了一桩命案,愈发把主角对观众陌生化。悬疑剧并不是不能把主角塑造得怀有秘密、亦正亦邪,但是你得把那些导致一个人“黑化”的冲突做足。比如《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那天有没有推下自己的妹妹,观众直到最后才知道真相。但是各种切实的家庭道德绑架、“好学生”的负担和家庭关系的不可信任,的的确确作用在了朱朝阳身上。让观众也产生共情:他做出哪个选择都是有可能的。而《风中的火焰》,核心角色动机铺垫不够丰富,甚至梅苇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导致的黑化都比刘白线做的有内容一些。这些突兀的转折不但没有增加社会派的深度,反而让这个剧的弹幕变成了短剧式的好笑。“按编剧的德性,接下来还有反转”“我猜警察老褚才是真凶”观众对人物不信任至此。所以虽然制片人一直在声称他们自己不想重复成功的经验(比如《隐秘的角落》),才最终选择了这一故事。但Sir依然觉得,《风中的火焰》是部大数据的产物。就像是说,观众喜欢《漫长的季节》这类的剧集,于是主创便勾选了剧中的重要元素,换成西北的皮肤便上线了。或者,观众喜欢看反转的故事,于是反转也随之而来。但问题是,换个皮肤就能让观众满足了吗?Sir不这么认为。要知道,《风中的火焰》所处的90年代也处于下岗潮,原本应该侧重西北矿镇的转型。他们是梅苇口中绝对不愿意嫁的镇上大多数矿工;是她那个总是不着家的父亲;是二叔白酒下肚,追忆自己当年“一砖一瓦挣门户”、绑着雷管占煤窑的往事;是刘白父亲流浪归来多年也治不好的尘肺病。只是——在剧中,他们都变成了一些在文本中隐身的符号。没有任何的真实感。为什么?Sir想起导演张荣吉在开机仪式上的一段话,大致是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宁夏,觉得这是个理想的拍摄地。开拍了才第一次来?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这样的话也能看到主创对于这部作品的态度——不过打份工而已。但是啊,我们都知道一部地域性强烈的年代剧,需要的是什么。是准确地把握时代特质与地域特征。是把故事浸入细节之中。是细致精确地描摹了一片切实的土地,又以一种超越的视角,用更广阔的“无常”去承接漫长的时代伤痛。可如果导演只是把自己当成打工人。工具化地完成着大数据的作业。又如何指望他真的能拍出一部故事性和文学性俱在的作品,如何能拍得好那些时代下真实的人呢?所谓电影质感再好,也不过是一盆塑胶花而已。可话说又回来了——迷雾剧场这些年的作品,又有多少不是流水线作业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很赞哦!(7)

相关文章

站长推荐